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35年,创办于重庆大学工学院中,与土木工程学科相结合。抗战时期,中央大学由南京迁至重庆大学松林坡,与重庆大学建筑系比邻,在教学发展中相互支持、成长,得以壮大,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回迁南京,留下的人员、教学设备、教学环境补充和壮大了重庆大学建筑系的师资队伍是教学实力。
建筑城规学院现有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三个本科专业。建筑学专业创办于20世纪30年代,城市规划专业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末,是国内最早创办的专业学科之一。1994年建筑学本科教育国家评估获优秀级通过,1995年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国家评估获优秀级通过;1998年城市规划本科教育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研究生教育国家评估优秀级通过,2000年、2006年建筑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连续优秀通过国家专业评估,2004年城市规划本科与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研究生第二次国家评估优秀级通过。
建筑城规学院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其中城乡规划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经过60年的发展与建设,特别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项目的建设,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共同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是我国师资力量雄厚、办学体系完整、教学和环境设施优良的国内领先的建筑院系之一。
学院现有专业教师及研究人员150余人,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200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同时学院面向全世界招收有本科、硕士及博士留学生。办有一个留学生硕士研究生班,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叙利亚、加纳、也门、韩国、越南、伊拉克、秘鲁等国家的留学生在学院就读。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位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坚定不移地走质量第一、内涵为主、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朝着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学院历来重视国际合作办学、合作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多伦多大学、卡尔加里大学、法国拉维莱特建筑学院、凡尔赛大学、南特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卡迪夫大学等国外20余所高校的建筑院系建立由良好的合作关系。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前身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原重庆大学、西南工专等院校的建筑系合并而成,是国内最早的八大建筑院系之一。
1994年学校更名重庆建筑大学,建筑系更名为建筑城规学院。
2000年新重庆大学组建后,更名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党政群团机构
党委办公室
院长办公室
院务办公室
本科教务办公室
研究生教务办公室
培训中心
本科生学生办公室
研究生学生办公室
工会教代会
团委
研究生会
对外联络办公室
学术沙龙管理办公室
网络办公室
教学研究机构
建筑系
城市规划系
园林景观系
建筑技术科学系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实验教学中心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科建设办公室
学术社团
双语教学委员会
综合艺术研究会
青年学术委员会
【院长】赵万民
【党委书记】杜春兰
【副院长】李和平、周铁军、卢峰
【党委副书记】陈兰
【规划院常务副院长】周茜
【院长助理】董世永、韩群
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等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三个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城市规划与设计国家重点学科;
设计艺术学重庆市二级重点学科。
学本科专业
分别为建筑学专业(5年制建筑学学士),城市规划专业(5年制工学学士),景观建筑设计专业(5年制工学学士)。
硕士学位点
14个学历硕士点:分别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设计及理论(含规划方向)、室内设计及理论、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规划管理、园林与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设计艺术学,授予建筑学、工学或文学硕士学位。
4个专业硕士点:分别为建筑学、风景园林、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方向)、艺术学,分别授予专业学位。
博士学位点
分别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设计及理论(含规划方向)、室内设计及理论、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规划管理、园林与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建筑学
一、具有明确的山地建筑学理论与教育体系学科特色
重庆大学建筑学科创办于1935年,1952全国院系调整,组建为著名八大院系之一;近八十年来的发展,学科建设老中青薪火相传,完善成熟,培养了8000余名各层次专业人才;形成了山地建筑学理论与教育体系,在国内外具有明确的学科地位和学术影响力;随着现代建筑教育和学科领域发展,学科在城市空间、生态理念、城市与建筑安全、新技术新材料运用等方面不断拓展;对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人才培养中长期目标任务,重庆大学建筑学日益突显出学科前瞻性、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地位和重要价值。
二、我国西部建筑学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1981年建筑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建筑技术科学学科首个获得博士授予权,2001年建筑学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自1994年来,全国本科和硕士教育质量评估均获得优秀通过。拥有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及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等荣誉;是“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重点支持学科,有教育部“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主持国家、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80余项,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
三、推进地域建筑学研究与国际化相协同的学科发展
重庆大学建筑学科群面对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人才需求的重要任务,将进一步与“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协同发展;深化“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建筑技术科学”四位一体的山地人居环境学科平台建设,突出特色,将地域建筑学研究与国际化协同发展,探索当代以资源节约型和空间创新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科学发展道路。
城乡规划学
一、历史悠久
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源于1935年创办的建筑系科,1958年创办城市规划专业,是国内创办城乡规划学科最早的两所院校之一;1978年招收四年制本科,1982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全国3个重点学科之一。
二、山地特色
近七十年来,城乡规划学科面向国际学科发展前沿,立足于中西部地区,扎根山地建设学术领域,以山地城乡建设与发展为主攻方向,在山地人居环境学、山地历史城镇发展历史与保护、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山地城镇空间设计与生态技术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为国家城乡规划和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实力雄厚
本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拥有国家“985工程”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创新平台、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国家甲级)以及中国科学院住建部山地城镇与区域环境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研究平台。已经建成由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专业和年龄构成合理的学术队伍。
四、成果显著
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工程设计银奖1项,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10余项,出版专著30余部。已成为我国山地区域城镇规划与设计的科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风景园林学
一、办学历史悠久,西部风景园林学科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重庆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可追溯到30年代抗战陪读时期的研究和实践,五十年代既有城市绿化小组开展,1981年在城市规划专业中涵盖风景园林方向招收硕士,1985年正式招收风景园林硕士,1987年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招生,2003年获得自主设置景观建筑学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批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2006年又恢复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招生。80余年来,风景园林学科面向国际、立足于西部、扎根于山地建设学术领域,基本形成教师梯队合理、办学体系完整,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风景园林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二、立足地域,发展山地风景园林学理论与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几代人致力于山地景观格局和城市外部空间的风景园林学研究,使得我们在山地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巴蜀园林历史理论与山地遗产保护,现代山地城市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与实践,针对复杂地形地貌的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避灾防灾、夜景照明、屋顶绿化及各类边坡堡坎的园林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有着很强的学术优势和地域特色。
三、跨专业、跨学科交叉优势明显,强调理论实践结合
本学科有强大的相关学科依托和资源共享的平台:本学科所在学校有实力强大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学、艺术学、环境工程学、生物(生态)学等一级学科的依托和资源共享,为本学科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与技术的环境平台。
四、本一级学科申请的必要性
作为国家西部开发的重要中心城市,面对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频仍的地质灾害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立足于西部,扎根于山地的高水平风景园林学科的支撑。重庆大学已具备了风景园林学科博士点的基本条件,申请博士点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拥有国内一流的专业教学楼——建筑馆,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共有教室35间,办公室及会议室22间,教研室15间,研究所5间,研究生研究室2000平方米,图书资料室及计算机实验室9个。建筑城规学院另有建筑物理实验室1000平方米,建筑雕塑实验室60平方米,建筑模型室120平方米,摄影实验室60平方米。是国内师资力量最雄厚、办学规模最大、教学环境设施最好的建筑系之一。
教授:褚冬竹、邓蜀阳、戴志中、卢峰、龙灏、汤桦、魏宏杨、杨宇振、曾旭东、陈仲林、李必瑜、唐鸣放、翁季、严永红、杨春宇、周铁军、龙彬、张兴国、胡纹、李和平、李泽新、谭少华、徐煜辉、邢忠、杨培峰、闫水玉、颜文涛、魏皓严、赵万民、曾卫、杜春兰、欧阳桦、朱捷
副教授:陈纲、顾红男、黄海静、李建华、马跃峰、王琦、吴叶红、阎波、杨震、张庆顺、周露、丁素红、何荥、覃琳、孙雁、陶陶、王雪松、王朝霞、谢辉、熊洪俊、杨真静、宗德新、陈蔚、戴秋思、郭璇、陈静、段炼、戴彦、黄瓴、韩贵锋、黄勇、李旭、聂晓晴、孙忠伟、谭文勇、王正、董世永、王萍、徐苗、许剑峰、应文、杨柳、赵珂、邓宏、邓小山、付子龙、刘骏、毛华松、王中德、夏晖、肖平西
讲师/工程师:陈俊、陈科、陈安、黄颖、黄小寅、刘智、李骏、林桦、刘彦君、刘剑英、孟阳、宋晓宇、孙天明、陶以欣、田琦、武晓勇、王立、杨威、于群力、张斌、张洁、张翔、左力、郑曦、杜晓宇、刘英婴、吴静、许景峰、尹轶华、张海滨、冯棣、黄珂、胡斌、蒋家龙、罗强、李臻赜、冷婕、廖屿荻、刘志勇、唐淼、汪智洋、熊海龙、高芙蓉、郭剑锋、贡辉、孙国春、王敏、叶林、赵强、张辉、曹正伟、陈静、邓舸、范红军、郭良、谷光灿、胡俊琦、贾祺、赖文波、林雪源、李莉、孟侠、唐紫安、许芗斌、杨西、杨古月、章彬、张克胜、张伟、周恒
国家211重点建设项目“山地城镇规划与建筑科学”、国家985重点实验室建设平台“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为学院的学术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以山地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为特色的研究项目覆盖了中国西部地区,在国内有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着较大影响,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形成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浓厚的学术研究特色。学院十分重视国际合作办学、合作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多伦多大学、卡尔加里大学、法国拉维来特建筑学院、凡尔赛大学、南特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等学校的建筑院系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欧盟的支持下,法国拉维莱特建筑学院、英国伦敦联合科技大学与重庆大学、天津大学等四个院校的建筑院系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建筑学专业景观教学交流活动。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注重对学生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全面培养,特别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建筑创作竞争意识。学院也非常注重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重庆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为依托,积极与上海华东院、中建西南设计院、中国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深圳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四川省设计院等国内一流设计院所联系,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实践条件。
学院在全国性的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连年处于领先地位,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科研设计单位的需要,迅速成为技术骨干,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93年,是首批国家甲级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依托专业学科齐全、学术水平一流的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技术力量雄厚,技术设备先进,集生产、科研、教学于一体,注重产学研结合。规划院人才资源雄厚。至2008年,研究院职工中50%获硕士或博士学位,40%以上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注册规划师26名,一级注册建筑师18名。专业齐全,拥有规划、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暖通、建筑智能化、建筑声学、建筑构造、建筑经济、室内外装潢、交通(道、桥)等专业,业务范围覆盖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旅游规划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市政工程设计等。
作为高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完成工程任务的同时,注重发挥人才与技术优势,以积极担负行业科研创新为己任,取得多层面丰硕成果。在山地城镇规划设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设计、古建筑修复设计、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三峡库区迁建规划,风景旅游区保护规划等多方面始终走在先进规划理论运用的前沿,并取得显著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好评。
在山地城镇规划与建筑文化重点学科群的支撑下,结合中国多山国情,立足西南地区,为国家和地区制订山地城镇和区域的发展战略,发展山地城镇和区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科学理论,开展山地城镇与区域环境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国内外学术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在城市规划编制和经营活动中,立足甲级院高标准要求,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规划行业管理规定,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日趋完善,对承接的规划任务,严格把好质量关,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树立了良好形象。顺利通过历次建设部与地方管理部门的资质审查,全国高校规划院中表现突出,得到建设部职能管理部门的好评。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实验室)展开科研与创新工作,并以此带动院系间的合作交流,发挥各学院在国内研究与学术领域的优势,共同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自主创新产业。本平台通过高新技术吸引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的关注,增加企业、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多元合作的方式,逐步把本平台建设成为能满足多方需求的学术化、产业化的新型科研基地。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科技创新平台由建筑城规与土木工程两个学院共同组建,现设有山地城镇规划综合技术、山地建筑空间环境优化技术、山地岩土工程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山地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技术四个研究中心。平台积极探索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
各中心科研人员都由本学院在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组成,并逐步形成一支人员稳定、结构合理、具有扎实基础和较高研究水平的科研团队,为平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山地区域与生态规划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层次最高、实力最强。在长期的建设中,紧密结合我国多山国情与学科发展的前沿,将山地城镇规划与建筑科学作为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和科研、教学及梯队建设的重点,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部分研究领域在全国已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重要影响。与国际国内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建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和深层次的学术交流。科研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对我国山地城镇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建筑学实验教学中心
重庆大学建筑学实验教学中心是以1952年成立的建筑物理实验室为基础,1978年更名为建筑系实验室,1997年更名为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实验中心;2000年更名为重庆大学建筑学实验教学中心;2004年,学校批准建筑学实验教学中心为重庆大学校级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建筑城规学院在七十年的办学历程中教学和科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五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设计银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多项建筑和规划研究与设计获建设部、教育部、重庆市等设计奖。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张兴国教授),国家精品课程3门(建筑构造、建筑物理、房屋建筑学),国家教学团队1个(建筑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国家特色专业2个(建筑学、城市规划)。1们重庆市精品课程(中国建筑史)。一个重庆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筑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次优秀通过国家评估教育,城市规划本科和研究生二次优秀通过国家评估教育。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信息名称: |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
信息栏目: | 信息简介 联系方式 |
网页版本: | 手机版 电脑版 |